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與環(huán)境分院院長林翎出席中國
碳交易市場發(fā)展
論壇時表示,加強
碳排放管理要以量化核算的方,以抓手促進產業(yè)鏈的碳
減排。
林翎院長認為,采用量化核算
方法學,以標準為抓手促進產業(yè)鏈的
碳減排,加強企業(yè)管理體系建設,加強碳排放管理,融合多種要素的高階管理體系標準,或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路徑。
以下為林翎院長講話原文:
林翎: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謝中國
節(jié)能協(xié)會為我提供這樣的機會,來到這里跟各位領導和專家匯報一下在低碳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國際國內的標準化的發(fā)展。
在介紹之前,向我所在的機構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自然與環(huán)境分院的業(yè)務工作跟各位領導和專家匯報一下。我們從事的這幾個領域應該說都和我們
節(jié)能減排的工作密切相關,我們重點是在節(jié)能節(jié)水循環(huán)利用,環(huán)保產業(yè)、新能源以及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tài)、綠色發(fā)展眾多領域,以我們標準和標準化的手段在支撐國家的
政策和制定落實,那么也在對接國際標準化的工作。
提到標準化的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是我們國家制定國家標準的技術機構,我們承擔了9個國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涉及到了能源基礎,環(huán)境管理、環(huán)保產業(yè)、清潔能源、太陽能、回收利用,工業(yè)節(jié)水、能量系統(tǒng)優(yōu)化,以及在發(fā)改委的支持下成立的碳排放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我們也有國際對口,在整個國際發(fā)展上面,標準
化工作在發(fā)達國家是高度重視,那么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已經有很多的國際標準的出臺。我們還有三個國際標準化的秘書處,這是很不容易的,我們有能源管理,這是個美國共同承擔的,還有溫室氣體管理,是在環(huán)境管理下面,也是IOS最先做的,也是做的最多的關于應對氣候變化標準最多的。
我們參與整個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標準化的進展,在國際標準化發(fā)展當中,我們ISO國際標準化組織以及電工委員會IEC,還有國際電信聯(lián)盟都認為技術標準將對應對氣候變化產生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其范圍覆蓋了IPOCC報告中的減排技術,政策
法規(guī),我們的控制措施能源供給
運輸建筑、工業(yè)農業(yè)、林業(yè)以及廢棄物領域都涉及到。那么在國際標準化組織13年9月就發(fā)起TMB在俄羅斯圣彼得堡ISO協(xié)調委員會,我們也看到了國際上應對氣候變化標準的高度重視,這個技術委員會協(xié)調整個國際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標準一些總體的戰(zhàn)略制定,包括ISO氣候相關標準,減緩的,適應的,評估,以及評估利益相關方的標準需求,國際標準委員會做了那些。協(xié)調指導相關標準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路線圖,與ENFCC國際組織也在加強合作。
實際上這個CCC委員會有12名成員組成,一個國家就一名,我們其實是爭得了副主席的職位,同時能源管理秘書處在我們這,我們又派出了一名專家成為這12名成員中的一名,也就是中國獲得兩個席位的位置。前期的工作努力,可能在座的很多專家并不了解我們在國際標準化舞臺上作出的一些努力,進程還是非常之艱難的。
在這個委員會下面,它在減緩方面也制訂了規(guī)劃,涉及到了城市的碳核算,森林開采與退化的溫室氣體管理,還有行業(yè)溫室氣體減排和核算方法,以及碳排放評估。那么在適應方面,區(qū)域方面涉及到了城市、農村,自然保護區(qū),行業(yè)方面涉及到我們的水、食品、健康、衛(wèi)生、生態(tài)、系統(tǒng),能源供應,
交通,應急和救援管理,這些方面都覆蓋國際標準,將在下一步重點啟動。
那么今年這個委員會又首次出臺了應對氣候標準化的戰(zhàn)略報告,在國際上推動標準一個很重要的報告。那么在減緩方面提出了量化核算方法學的整合,以及標準將更加緊密的和產品與貿易結合,以標準為抓手促進產業(yè)鏈的碳減排,這是很重要的信息,應該引起我們國內的相關政府部門以及研究機構和企業(yè)的重視。再有就是通過企業(yè)管理體系的建設,加強碳排放管理,將開發(fā)與碳排放管理為核心,融合多種要素的高階管理體系標準。就是質量管理體系,能源管理體系,環(huán)境管理體系,多種體系已經融合在應對氣候變化
碳管理體系當中。
在適應方面有三個很重要的工作,一個是加強適應領域的標準體系框架的研究工作,以及以森林退化領域為突破口,開展適應方面標準化的研究工作,未來分行業(yè)開展適應能力標準化工作。從這個協(xié)調委員會發(fā)出的應對氣候變化標準化戰(zhàn)略研究報告當中,看出了國際上的標準化工作的高度重視。這個委員會12名成員中來自美國、日本、法國是重點當中。
在IOS這樣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下面,應對氣候變化標準體系總體框架也是分為減緩和適應兩個大的方面,他做國際標準化工作,除了協(xié)調委員會,下面就是TC207環(huán)境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溫室氣體管理主要從事的是相關國際標準的出臺,包括我們核算的方法,機構的審核要求等等。這個表中顯示的是目前關于氣候變化國際標準化最新的進展,在這里可以看到全部都是在207下面。SC7管理的標準,組織層面的量化報告這樣一個國際標準06年都發(fā)布了,從前年開始啟動它的修訂工作,這個標準非常之變化大,也會對我們有影響。因為它在這個核算方法當中增加了很多的內容,甚至把供應鏈上面要報告的一些碳排放的要求放進來,我們當時中國持反對意見,但是票數(shù)太少,沒有通過。現(xiàn)在已經進入到DS階段,很快將發(fā)布。我們認為這個標準將會對未來的貿易,也就是對我們國家是一個重要的制造基地,會對上游供應鏈提出你的溫室氣體報告的要求,而且是按照國際標準的要求來進行報告。這個內容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正在協(xié)調一份報告,準備提交給政府部門引起重視。
除了這個之外還有關于項目層面的量化與報告,國際上關于減排項目的核算方法是有標準的,它給出了一個核算方法,標準的內容,這次也是修訂的,還有
核查機構,核查程序的要求都是以國際標準的形式出臺。這個內容也是引起我們的重視,未來參與國際的工作會越來越多。除此之外,適應方面已經開始啟動國際標準,包括氣候活動方法學框架指南,還有我們的
碳足跡方法,在幾年前中國強力的反對聯(lián)合一些國家,使得碳足跡國際標準并沒有出來,是以技術報告,但是在去年又重新提,已經又納入新一輪國際標準的啟動當中,也是將來對我們產品出口貿易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再有就是適應框架學標準。除此之外,對于碳足跡信息交流之外,已經把這個內容擴展到整個環(huán)境信息交流的標準都有了。
這是變化比較大的內容,原來是個自愿性的報告,現(xiàn)在已經納入強制良性報告,供應鏈上面的,還有間接排放的都需要強制去報告。
國際標準化的工作在整個國際層面非常熱烈的開展,我們也感覺到很多力量的不足,因為單靠我們這樣一個機構去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非常力不從心,也是有限的。我想這樣一個工作需要在座的各位領導和專家積極參與到另一條在應對氣候變化,除了談判這條路徑上還有標準很重要的板塊,需要更多人支持。
為了更好的推動國內標準化的工作,在國家發(fā)改委的領導和支持下,14年7月首次成立了碳排放管理標準技術委員會,也設定了整體標準的目標,建立了一個標準的體系跟框架。時間關系不能一一去解釋。這個框架是比較完善的,從我們基礎通用的,包括我們說的術語、統(tǒng)計等一些基本的要求,到我們核算報告的標準,以及到我們評級低碳企業(yè),低碳產品,低碳技術,還有我們單位產品碳排放的限額,我們也是依據已經有發(fā)布的104項的能耗限額的標準為基礎,正在研究不同行業(yè)的碳排放限額怎么去制定,還有核查類的,還有技術類的,關于
碳資產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都納入其中,當然很多標準還沒有開始啟動。
有這樣一個體系框架,我們來看看我們未來標準化工作面臨的
問題和下一步的重點工作的建議是什么。納入到碳排放體系的部分中間行業(yè)目前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企業(yè)層面,溫室氣體的核算標準,有一部分在去年蔣司支持和幫助下發(fā)布了十個行業(yè)的
碳市場核算標準,但是這個標準在運用的過程中又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后面還有這么多的行業(yè)需要去制定,可能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力量來更快的完成這個碳排放的國家標準制定。還有碳排放配額分配方面,基于單位產品的碳排放水平沒有準確的把握,數(shù)據的缺失,對于我們做這樣一個標準的難度就會增大。再有缺少在燃料端的器具,在線檢測等方面的監(jiān)管抓手不足,也是我們現(xiàn)在需要做標準的。再有自愿性碳排放交易,當然我們核定一些方法學,除此之外,企業(yè)自己改造,或者有人去投資你做的碳排放項目怎么核定它,是不是可以用自愿性的碳排放的標準來支撐這樣一個工作,包括投資的工作。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也提出了標準化工作下一步的建議,一個是解決企業(yè)碳排放核算,怎么算,算什么,我們希望把已有的十個再進一步完善,未來還有13個重點行業(yè)的國家標準也希望在蔣司領導下盡快的去完善它。再有就是解決碳排放配額怎么分,分多少,記住我們十三五重點的國家科研項目已經涉及了十個行業(yè)的標準啟動工作,我們希望這樣的標準能夠為碳排放的配額分配提供一些技術支撐,再有就是解決企業(yè)計量什么,檢測什么,如何計量,如何監(jiān)測,這樣一些標準也在提請當中。
再有就是減排量,哪些可以抵消,抵消多少,最后就是解決通用管理類的。包括企業(yè)碳排放的碳管理的信息披露,我們的核查應該怎么去核查,除了政府頒發(fā)的一些關鍵,更細致的東西是不是能夠有標準來去支撐,核查機構的能力是什么樣的,人員是什么樣的要求,這樣都有國際標準做參考。所以我們也可以依據國際標準來制定出國內的相關標準。當然還有很多標準是需要制定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