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之前,中國政府宣布,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chǎn)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稱“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這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重要舉措,并將對今后1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宏觀經(jīng)濟產(chǎn)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這一指標總體上得到了國際輿論的廣泛贊許,當時被認為是我國推動氣候談判的一個積極姿態(tài)。
不過,并非所有人都表示認可。不斷有人評論或直接對我國相關人士表示,這一目標還應該再提高,“越高越好”。甚至有外行評論認為,碳強度是“數(shù)字游戲”,應換算成碳排放總量。
總之,這一目標的巨大影響力,以及種種不同聲音,都促使我們對這一數(shù)字進行一次深入考察。